杨 旺
中华龙舟大赛是央视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推出的赛事,已经到第六年,势头上扬,成为一项重要的赛事IP(知识产权),今年端午节更是掀起一个高潮,现场观众近18万。
18万现场观众——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赛事IP
“过端午,吃粽子,看龙舟”,这是国人端午节的必选项目。对于龙舟,想必不少人还停留在龙舟是农耕文明产物的传统认知上。事实上,拥有6年历史的中华龙舟大赛,已成为勾连历史和现代,文化和时尚的“现象级赛事”,它不仅发展为世界上规模最大、竞技水平最高和影响力最广的顶级龙舟赛事,还成为名校、老板、白领甚至青少年钟爱的时尚符号。
资料显示,中华龙舟大赛目前已组织了35站比赛(其中1站2014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),遍及华东、中南、西南、西北4个大区的海南、浙江、贵州、广东、甘肃等省市。6年来龙舟历经长江,黄河,闽江,鄱阳湖,太湖,南中国海等江河湖海,吸引400多支参赛队伍,1万名选手,100多万人关注。而通过赛事创新,强化中国符号,巧妙嫁接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诉求,中华龙舟大赛在收视份额上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:端午节平均收视率0.4(相当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),而常规赛事平均收视率,也达到0.15左右。
六年时间,在央视这一主流媒体和国家体育总局的联合推动下,中华龙舟大赛迅速发展成参赛人数最多,现场观众最多,奖金最高的龙舟赛事。完善的赛事结构(挖掘起龙、点睛等龙舟传统文化,并巧妙和端午节等节日嫁接),现代化的转播手段(央视每次动用上百人的转播团队,在比赛水域两侧搭建18个摄像机位,运用每秒能拍1000幅画面的超高速摄像机以及能直观分辨赛道和比赛进程的虚拟技术。新奥特欧米茄电子计时系统可以将成绩精确到1/1000秒),使得中华龙舟大赛的竞赛规则很容易地为世界杯等世界大赛所沿用。
“龙舟具备了在世界流行的元素:第一,中国传统,国际参与,并有锣鼓,点睛这样的仪式;第二,是团队的项目;第三,事关环境保护。只有水无污染方能划龙舟,唯有水清才可能在央视进行直播,”国际龙联主席迈克哈斯莱姆表示。30年前,他曾将两艘龙舟从香港运至泰晤士河,结果参与人数比皮划艇还踊跃。
年轻而时尚——一项高大上的赛事IP
龙舟是一项农耕运动,这一论述来自王石先生。不过,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,尤其是在央视6年的播出之后,龙舟已经迅速完成了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任务。每次赛事,现场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的景象,还有赛场外十几万的观众,是当地最美的一道风景。在参与者中,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参与者。
大学生——去年中华龙舟大赛海南万宁站比赛中,有一场特殊的赠龙舟活动在比赛现场进行,一方为赛事主办方,另一方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。这也意味着,中国两大名校体系,开始接纳龙舟这项运动,此后,关于龙舟的名校PK必将进行。实际上,在名校龙舟竞赛方面,中国已落后于国际。从牛津剑桥到麻省理工耶鲁甚至日本和欧洲等国家,每年都会举行类似国际俱乐部赛的常青藤名校龙舟赛。
老板——去年温州站比赛,全部由老板组成的龙舟队格外惹眼。这些老板船手,每年需投入300-500万元在俱乐部上;在余杭,有的老板开着一辆保时捷,车上绑着个喇叭指挥队员。作为老板阶层,并不乏运动的选项。但龙舟所承载的同舟共济的积极向上精神,比应酬酒吧要积极健康得多。而龙舟中的团队协作,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有诸多相似之处。
女人——在上千年的赛龙舟历史中,女性一直是禁忌和雷区,但中国龙舟大赛却轻易逾越这一禁区。龙舟大赛还是女性展示柔美,时尚和消费等的重要标签。
传统文化,同样需要传承的主体,只有能被年轻人接受的文化才真正拥有持久的生命力。中华龙舟大赛在2014年专门设立大学生组,每站比赛都有8支男队和4支女队参赛。尽管相对职业队伍,大学生队伍无法持续以一个稳定的团队参加训练和比赛,而学生身份也阻碍了他们投入到更多精力到专业活动中。但相比于职业队对奖金的追求,大学生队伍参赛更能回归龙舟精神的本质,已经出现了大学生队伍“越级”挑战职业队的情况出现。依托科研机构和大学教育平台的学生军,正在成为这项中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角。 (上)